6月7日-8日,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理工学院)以“厚植家国情怀,赋能乡村振兴”为主题开展2025年港澳台侨学生国情教育研习营系列实践考察活动,研习营共吸引全校优秀港澳台侨学生28人参加,活动由学院辅导员陈钰潼、谢洪桂带队。
把握战略要义,助力乡村振兴
6月6日,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史怀刚副教授为营员们带来一场主题为“乡村振兴专题:问题、策略及实践”的行前讲座。他从正确认识城乡关系变化、乡村社会转型、乡村发展资源转化、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四个方面展开讲解,结合相关的案例与政策,解读乡村在政治、社会、经济治理及业态结构上的新变化,帮助同学们进一步全面理解乡村振兴战略意义。
(史怀刚作乡村振兴专题讲座)
罗浮青史铭壮烈,东纵浩气存千秋
7日上午,研习营师生走进罗浮山东江纵队纪念馆。该馆位于惠州市博罗县朱明洞景区,建筑面积3000余平方米,馆内通过历史文物、影像资料和实景还原,生动展现了东江纵队在抗日战争中的英勇事迹。师生们驻足于抗战实物展柜前,聆听讲解员讲述革命先辈“不畏牺牲、艰苦奋斗”的精神,深切体悟红色基因的时代续章。
(研习营师生参观罗浮山东江纵队纪念馆)
(研习营师生在罗浮山东江纵队纪念馆前合影)
葛洪百草承古韵,中医药香润侨心
随后,研习营师生参观罗浮山葛洪博物馆。同学们被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所震撼。一位同学感慨道:“亲眼看到那些古老的制药工具,仿佛穿越时空,触摸到了中医药发展的脉络,对课本上的知识有了更鲜活的认知。”
(研习营师生参观葛洪博物馆)
绿动惠州启新程,环保科技谱华章
随后,研习营师生参观罗浮山葛洪博物馆。同学们被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所震撼。一位同学感慨道:“亲眼看到那些古老的制药工具,仿佛穿越时空,触摸到了中医药发展的脉络,对课本上的知识有了更鲜活的认知。”
(研习营师生了解企业发展历程)
(研习营师生来到环保低碳馆参观)
忆廖公生平,承革命精神
8日上午,研习营师生走进惠州廖承志同志生平陈列室,陈列室以详实的图文资料、珍贵的历史文物与多媒体展示,全面回顾了廖承志同志投身革命、建设新中国的光辉历程。新中国成立后,廖承志曾长期主持国家侨务工作。他十分关心华侨高等教育,大力支持“华侨最高学府”暨南大学在广州重建和复办,曾两次出任暨南大学董事会董事长,是暨南大学复办最大的功臣。
(学习廖承志同志光辉事迹)
红妆碧水绕惠城,湖影山光醉客心
研习营师生随后步入红花湖风景区,领略自然与人文交融的诗意。同学们在栈道上观察水生净化系统,在驿站内欣赏白鹭的身姿,在遗址前感悟古人道法自然的治水智慧。这场山水对话,让大家在感受自然之美的同时,深刻理解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心底埋下守护美丽中国的青春誓言。
(研习营师生在红花湖乘车游览)
湾区文脉润古今,博物致知启新程
接下来,研习营师生赴惠州博物馆参观学习。在讲解员带领下,学生们驻足于春秋青铜甬钟前,聆听岭南先民的礼乐智慧;在海丝遗珍展厅,宋代外销瓷器与阿拉伯文石碑印证了惠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的辉煌;东江铁流展区则通过抗战实物与全息影像,再现了东江纵队保家卫国的壮烈史诗。
(赴惠州博物馆开展学习)
柏塘茶香飘四海,文化传承润心田
8日下午,研习营师生走进柏塘镇茶院,沉浸式体验采茶、制茶技艺,探寻茶产业与文旅融合的乡村振兴实践。茶园里,同学们穿梭在翠绿的茶垄间,将一片片鲜叶收入篓中;炒茶灶前,他们虚心向茶农请教火候把控,在高温翻炒中感受传统制茶工艺的精妙。学生们参与采青、炒茶等环节,并与当地茶农深入交流。看着村民们依托茶产业建起的民宿、研学基地,同学们深刻感受到,乡村振兴不仅是土地上的丰收,更是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交织出的美好未来。
(沉浸式体验采茶、制茶技艺)
此次港澳台侨学生国情教育研习营,以“行走的思政课” 形式,将中国式现代化的宏大命题化作田间地头的生动实践。这场别开生面的大课堂为港澳台侨学子搭建起认知祖国发展的立体平台,青年学子们躬身实践,未来必将以青春之力书写两岸青年携手奋斗的新篇章。
文:陈佳琳、衷玮君、刘映杉、刘学治
图:刘学治、华品杰、施少鑫、陈雪
校对:陈钰潼
初审:张伟
复审:孙玉环
终审发布:黄睿